加载中...
912-排序数组(Sort an Array)
发表于:2021-12-03 | 分类: 中等
字数统计: 8.7k | 阅读时长: 37分钟 | 阅读量:

原文链接: 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sort-an-array

英文原文

Given an array of integers nums, sort the array in ascending order.

 

Example 1:

Input: nums = [5,2,3,1]
Output: [1,2,3,5]

Example 2:

Input: nums = [5,1,1,2,0,0]
Output: [0,0,1,1,2,5]

 

Constraints:

  • 1 <= nums.length <= 5 * 104
  • -5 * 104 <= nums[i] <= 5 * 104

中文题目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请你将该数组升序排列。

 

示例 1:

输入:nums = [5,2,3,1]
输出:[1,2,3,5]

示例 2:

输入:nums = [5,1,1,2,0,0]
输出:[0,0,1,1,2,5]

 

提示:

  1. 1 <= nums.length <= 50000
  2. -50000 <= nums[i] <= 50000

通过代码

高赞题解

这道题给出了输入数组里每个元素的值的范围 -50000 <= A[i] <= 50000,为此写一个「非稳定」的「计数排序」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评分。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的「基础排序算法」的知识点。

我从零基础到真正入门算法,就是从学习排序算法开始的,所以「排序算法」是我的初恋,差不多 3 年了。排序算法作为一项需求,它足够简单,是学习基础算法思想(例如:分治算法、减治思想、递归写法)的很好的学习材料。 如果觉得算法难,无法入手,不妨从写好一个排序算法开始。

如果是面试遇到写排序算法,一般还是先问清楚数据的特点,有的时候可能还会给具体的业务场景,在面试官肯定采用的算法之后再编码,不要一上来就手撕***。

先说干货:

1、学习算法的可视化网站:https://www.cs.usfca.edu/~galles/visualization/Algorithms.html

大家点到 Sorting 这一章节,会看到我这篇题解介绍到的 10 大排序算法,而且还是交互式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点一下

建议:先了解算法的思路,再去理解代码是怎么写的。如果看书,看我后面总结的不太清楚的地方,大家自己点一下这个网站,就会非常清楚了,还挺好玩的。

image.png

2、《算法 4》、《算法导论》、《阿里巴巴 Java 开发手册》下载

以下介绍的内容来自《算法 4》和《算法导论》,它们介绍的算法思想足够经典,但不是最新研究结果,也并非最快。如果想研究最新排序算法的结论,可以参考最新的学术论文,或者是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或者是查看您当前所使用语言关于排序部分的源代码。

(依然是啰嗦两句:《算法 4》和《算法导论》不是面向笔试和面试的书籍,对于新接触算法的朋友,可以把它们作为在「力扣」刷题的参考书,遇到什么知识点不会了,再去查,除非是专业的研究人员,看这两本书的时候建议忽略其中的数学证明和公式,只挑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来看)。

1、选择排序(了解)

思路:每一轮选取未排定的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交换到未排定部分的最开头,经过若干个步骤,就能排定整个数组。即:先选出最小的,再选出第 2 小的,以此类推。

参考代码 1

[]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选择排序:每一轮选择最小元素交换到未排定部分的开头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循环不变量:[0, i) 有序,且该区间里所有元素就是最终排定的样子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 // 选择区间 [i, len - 1] 里最小的元素的索引,交换到下标 i int minIndex = i; for (int j = i + 1; j < len; j++) { if (nums[j] < nums[minIndex]) { minIndex = j; } } swap(nums, i, minIndex); } return nums; } private void swap(int[] nums, int index1, int index2) { int temp = nums[index1]; nums[index1] = nums[index2]; nums[index2] = tem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s = {5, 2, 3, 1}; Solution solution = new Solution(); int[] res = solution.sortArray(nums);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 } }

总结

  • 算法思想 1:贪心算法:每一次决策只看当前,当前最优,则全局最优。注意:这种思想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

  • 算法思想 2:减治思想:外层循环每一次都能排定一个元素,问题的规模逐渐减少,直到全部解决,即「大而化小,小而化了」。运用「减治思想」很典型的算法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分查找」。

  • 优点:交换次数最少

「选择排序」看起来好像最没有用,但是如果在交换成本较高的排序任务中,就可以使用「选择排序」(《算法 4》相关章节课后练习题)。

依然是建议大家不要对算法带有个人色彩,在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和看待一个人和事物的时候,可以参考的回答模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什么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什么算法」。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2)$,这里 $N$ 是数组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O(1)$,使用到常数个临时变量。

2、插入排序(熟悉)

思路:每次将一个数字插入一个有序的数组里,成为一个长度更长的有序数组,有限次操作以后,数组整体有序。

图片来自「力扣」第 147 题:对链表进行插入排序

参考代码 2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插入排序:稳定排序,在接近有序的情况下,表现优异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循环不变量:将 nums[i] 插入到区间 [0, i) 使之成为有序数组 for (int i = 1; i < len; i++) { // 先暂存这个元素,然后之前元素逐个后移,留出空位 int temp = nums[i]; int j = i; // 注意边界 j > 0 while (j > 0 && nums[j - 1] > temp) { nums[j] = nums[j - 1]; j--; } nums[j] = temp; } return nums; } }
  • 优化:「将一个数字插入一个有序的数组」这一步,可以不使用逐步交换,使用先赋值给「临时变量」,然后「适当的元素」后移,空出一个位置,最后把「临时变量」赋值给这个空位的策略(就是上面那张图的意思)。编码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可能会把数组的值修改,建议多调试

  • 特点:「插入排序」可以提前终止内层循环(体现在 nums[j - 1] > temp 不满足时),在数组「几乎有序」的前提下,「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 $O(N)$;

  • 由于「插入排序」在「几乎有序」的数组上表现良好,特别地,在「短数组」上的表现也很好。因为「短数组」的特点是:每个元素离它最终排定的位置都不会太远。为此,在小区间内执行排序任务的时候,可以转向使用「插入排序」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2)$,这里 $N$ 是数组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O(1)$,使用到常数个临时变量。

3、归并排序(重点)

  • 基本思路:借助额外空间,合并两个有序数组,得到更长的有序数组。例如:「力扣」第 88 题:合并两个有序数组
  • 算法思想:分而治之(分治思想)。「分而治之」思想的形象理解是「曹冲称象」、MapReduce,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并行化。

个人建议:「归并排序」是理解「递归思想」的非常好的学习材料,大家可以通过理解:递归完成以后,合并两个有序数组的这一步骤,想清楚程序的执行流程。即「递归函数执行完成以后,我们还可以做点事情」。因此,「归并排序」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一定要掌握。

参考代码 3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归并排序 /** * 列表大小等于或小于该大小,将优先于 mergeSort 使用插入排序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7;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int[] temp = new int[len]; mergeSort(nums, 0, len - 1, temp); return nums; } /** * 对数组 nums 的子区间 [left, right] 进行归并排序 * * @param nums * @param left * @param right * @param temp 用于合并两个有序数组的辅助数组,全局使用一份,避免多次创建和销毁 */ private void mergeSort(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int[] temp) { // 小区间使用插入排序 if (right - left <=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insertionSort(nums, left, right); return; } 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2; // Java 里有更优的写法,在 left 和 right 都是大整数时,即使溢出,结论依然正确 // int mid = (left + right) >>> 1; mergeSort(nums, left, mid, temp); mergeSort(nums, mid + 1, right, temp); // 如果数组的这个子区间本身有序,无需合并 if (nums[mid] <= nums[mid + 1]) { return; } mergeOfTwoSortedArray(nums, left, mid, right, temp); } /** * 对数组 arr 的子区间 [left, right] 使用插入排序 * * @param arr 给定数组 * @param left 左边界,能取到 * @param right 右边界,能取到 */ private void insertion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for (int i = left + 1; i <= right; i++) { int temp = arr[i]; int j = i; while (j > left && arr[j - 1] > temp) { arr[j] = arr[j - 1]; j--; } arr[j] = temp; } } /** * 合并两个有序数组:先把值复制到临时数组,再合并回去 * * @param nums * @param left * @param mid [left, mid] 有序,[mid + 1, right] 有序 * @param right * @param temp 全局使用的临时数组 */ private void mergeOfTwoSortedArray(int[] nums, int left, int mid, int right, int[] temp) { System.arraycopy(nums, left, temp, left, right + 1 - left); int i = left; int j = mid + 1; for (int k = left; k <= right; k++) { if (i == mid + 1) { nums[k] = temp[j]; j++; } else if (j == right + 1) { nums[k] = temp[i]; i++; } else if (temp[i] <= temp[j]) { // 注意写成 < 就丢失了稳定性(相同元素原来靠前的排序以后依然靠前) nums[k] = temp[i]; i++; } else { // temp[i] > temp[j] nums[k] = temp[j]; j++; } } } }
  • 优化 1:在「小区间」里转向使用「插入排序」,Java 源码里面也有类似这种操作,「小区间」的长度是个超参数,需要测试决定,我这里参考了 JDK 源码;
  • 优化 2: 在「两个数组」本身就是有序的情况下,无需合并;
  • 优化 3:全程使用一份临时数组进行「合并两个有序数组」的操作,避免创建临时数组和销毁的消耗,避免计算下标偏移量。
  • 注意:实现归并排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这个算法实现成非稳定排序,区别就在 <=< ,已在代码中注明。

「归并排序」比「快速排序」好的一点是,它借助了额外空间,可以实现「稳定排序」,Java 里对于「对象数组」的排序任务,就是使用归并排序(的升级版 TimSort,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 \log N)$,这里 $N$ 是数组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O(N)$,辅助数组与输入数组规模相当。

「归并排序」也有「原地归并排序」和「不使用递归」的归并排序,但是我个人觉得不常用,编码、调试都有一定难度。递归、分治处理问题的思想在基础算法领域是非常常见的,建议多练习编写「归并排序」学习递归思想,了解递归的细节,熟悉分治的思想

经典问题:

4、快速排序(重点)

  • 基本思路:快速排序每一次都排定一个元素(这个元素呆在了它最终应该呆的位置),然后递归地去排它左边的部分和右边的部分,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数组有序;

  • 算法思想:分而治之(分治思想),与「归并排序」不同,「快速排序」在「分」这件事情上不想「归并排序」无脑地一分为二,而是采用了 partition 的方法(书上,和网上都有介绍,就不展开了),因此就没有「合」的过程。

  • 实现细节(注意事项):(针对特殊测试用例:顺序数组或者逆序数组)一定要随机化选择切分元素(pivot),否则在输入数组是有序数组或者是逆序数组的时候,快速排序会变得非常慢(等同于冒泡排序或者「选择排序」);

以下是针对特殊测试用例(有很多重复元素的输入数组)有 3 种版本的***:

  • 版本 1:基本***:把等于切分元素的所有元素分到了数组的同一侧,可能会造成递归树倾斜;
  • 版本 2:双指针:把等于切分元素的所有元素等概率*地分到了数组的两侧,避免了递归树倾斜,递归树相对平衡;
  • 版本 3:三指针***:把等于切分元素的所有元素挤到了数组的中间,在有很多元素和切分元素相等的情况下,递归区间大大减少。

这里有一个经验的总结:之所以有这些优化,起因都是来自「递归树」的高度。关于「树」的算法的优化,绝大部分都是在和树的「高度」较劲*。类似的通过减少树高度、使得树更平衡的数据结构还有「二叉搜索树」优化成「AVL 树」或者「红黑树」、「并查集」的「按秩合并」与「路径压缩」。

  • 写对「快速排序」的技巧:保持「循环不变量」,即定义的变量在循环开始前、循环过程中、循环结束以后,都保持不变的性质,这个性质是人为根据问题特点定义的。
  • 「循环不变量」的内容在《算法导论》这本书里有介绍。我个人觉得非常有用。「循环不变量」是证明算法有效性的基础,更是写对代码的保证,遵守循环不变量,是不是该写等于号,先交换还是先 ++ ,就会特别清楚,绝对不会写错,我在编码的时候,会将遵守的「循环不变量」作为注释写在代码中

快速排序丢失了稳定性,如果需要稳定的快速排序,需要具体定义比较函数,这个过程叫「稳定化」,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使用「快速排序」解决的经典问题(非常重要):

不好意思,我又来啰嗦了:《算法 4》这本书里面的代码风格是极其不推荐的。代码是写给人看的,应该尽量避免代码个人风格化,采用统一规范的写法,保证易读性,可扩展性。

4424D83D-AA3F-4365-98E9-41352576E3DD.png

参考代码 4:(下面提供了***的三个版本,供参考)

说明:

  • ltless than 的缩写,表示(严格)小于;
  • gtgreater than 的缩写,表示(严格)大于;
  • leless than or equal 的缩写,表示小于等于(本代码没有用到);
  • gegreater than or equal 的缩写,表示大于等于(本代码没有用到)。
[]
import java.util.Random;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快速排序 1:基本快速排序 /** * 列表大小等于或小于该大小,将优先于 quickSort 使用插入排序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7; private static final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quickSort(nums, 0, len - 1); return nums; } private void quickSort(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 小区间使用插入排序 if (right - left <=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insertionSort(nums, left, right); return; } int pIndex = partition(nums, left, right); quickSort(nums, left, pIndex - 1); quickSort(nums, pIndex + 1, right); } /** * 对数组 nums 的子区间 [left, right] 使用插入排序 * * @param nums 给定数组 * @param left 左边界,能取到 * @param right 右边界,能取到 */ private void insertionSort(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for (int i = left + 1; i <= right; i++) { int temp = nums[i]; int j = i; while (j > left && nums[j - 1] > temp) { nums[j] = nums[j - 1]; j--; } nums[j] = temp; } } private int partition(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randomIndex = RANDOM.nextInt(right - left + 1) + left; swap(nums, left, randomIndex); // 基准值 int pivot = nums[left]; int lt = left; // 循环不变量: // all in [left + 1, lt] < pivot // all in [lt + 1, i) >= pivot for (int i = left + 1; i <= right; i++) { if (nums[i] < pivot) { lt++; swap(nums, i, lt); } } swap(nums, left, lt); return lt; } private void swap(int[] nums, int index1, int index2) { int temp = nums[index1]; nums[index1] = nums[index2]; nums[index2] = temp; } }
[]
import java.util.Random;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快速排序 2:双指针(指针对撞)快速排序 /** * 列表大小等于或小于该大小,将优先于 quickSort 使用插入排序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7; private static final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quickSort(nums, 0, len - 1); return nums; } private void quickSort(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 小区间使用插入排序 if (right - left <=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insertionSort(nums, left, right); return; } int pIndex = partition(nums, left, right); quickSort(nums, left, pIndex - 1); quickSort(nums, pIndex + 1, right); } /** * 对数组 nums 的子区间 [left, right] 使用插入排序 * * @param nums 给定数组 * @param left 左边界,能取到 * @param right 右边界,能取到 */ private void insertionSort(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for (int i = left + 1; i <= right; i++) { int temp = nums[i]; int j = i; while (j > left && nums[j - 1] > temp) { nums[j] = nums[j - 1]; j--; } nums[j] = temp; } } private int partition(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randomIndex = left + RANDOM.nextInt(right - left + 1); swap(nums, randomIndex, left); int pivot = nums[left]; int lt = left + 1; int gt = right; // 循环不变量: // all in [left + 1, lt) <= pivot // all in (gt, right] >= pivot while (true) { while (lt <= right && nums[lt] < pivot) { lt++; } while (gt > left && nums[gt] > pivot) { gt--; } if (lt >= gt) { break; } // 细节:相等的元素通过交换,等概率分到数组的两边 swap(nums, lt, gt); lt++; gt--; } swap(nums, left, gt); return gt; } private void swap(int[] nums, int index1, int index2) { int temp = nums[index1]; nums[index1] = nums[index2]; nums[index2] = temp; } }
[]
import java.util.Random;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快速排序 3:三指针快速排序 /** * 列表大小等于或小于该大小,将优先于 quickSort 使用插入排序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7; private static final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quickSort(nums, 0, len - 1); return nums; } private void quickSort(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 小区间使用插入排序 if (right - left <= INSERTION_SORT_THRESHOLD) { insertionSort(nums, left, right); return; } int randomIndex = left + RANDOM.nextInt(right - left + 1); swap(nums, randomIndex, left); // 循环不变量: // all in [left + 1, lt] < pivot // all in [lt + 1, i) = pivot // all in [gt, right] > pivot int pivot = nums[left]; int lt = left; int gt = right + 1; int i = left + 1; while (i < gt) { if (nums[i] < pivot) { lt++; swap(nums, i, lt); i++; } else if (nums[i] == pivot) { i++; } else { gt--; swap(nums, i, gt); } } swap(nums, left, lt); // 注意这里,大大减少了两侧分治的区间 quickSort(nums, left, lt - 1); quickSort(nums, gt, right); } /** * 对数组 nums 的子区间 [left, right] 使用插入排序 * * @param nums 给定数组 * @param left 左边界,能取到 * @param right 右边界,能取到 */ private void insertionSort(int[] nums, int left, int right) { for (int i = left + 1; i <= right; i++) { int temp = nums[i]; int j = i; while (j > left && nums[j - 1] > temp) { nums[j] = nums[j - 1]; j--; } nums[j] = temp; } } private void swap(int[] nums, int index1, int index2) { int temp = nums[index1]; nums[index1] = nums[index2]; nums[index2] = temp; } }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 \log N)$,这里 $N$ 是数组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O(\log N)$,这里占用的空间主要来自递归函数的栈空间。

5、堆排序(堆很重要,堆排序根据个人情况掌握)

堆讲的最好的资料就是《算法 4》,堆的内容比较多,我在这里就不多展开了,建议大家直接看书获得相关知识。

  • 堆排序是选择排序的优化,选择排序需要在未排定的部分里通过「打擂台」的方式选出最大的元素(复杂度 $O(N)$),而「堆排序」就把未排定的部分构建成一个「堆」,这样就能以 $O(\log N)$ 的方式选出最大元素;
  • 堆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数据结构,它在很多语言里也被命名为「优先队列」。它是建立在数组上的「树」结构,类似的数据结构还有「并查集」「线段树」等。

我个人是这样看待这些定义的:「优先队列」是一种特殊的队列,按照优先级顺序出队,从这一点上说,与「普通队列」无差别。「优先队列」可以用数组实现,也可以用有序数组实现,但只要是线性结构,复杂度就会高,因此,「树」结构就有优势,「优先队列」的最好实现就是「堆」。

「堆」还有很多扩展的知识:「索引堆」、「多叉堆」,已经不在我能介绍的范围了,我个人觉得一般的面试问题也不会涉及。但是基础的堆的相关知识是有必要掌握的,要知道堆的底层是数组,可能涉及扩容的问题,上浮和下沉操作。

「力扣」上有很多使用「优先队列」完成的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做一下。

至于现在笔试考不考「手写一个堆」,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如果真的考到了,能写尽量写,不能一次写对就和面试官说明自己对于「堆」所掌握的知识我感觉就可以了。面试的时候,本来精神就比平常紧张。我们都不是「堆」的发明人,了解和熟悉「堆」的原理和使用场景,自己学习的时候,手写过堆,通过了测试用例就可以了。

参考代码 5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将数组整理成堆 heapify(nums); // 循环不变量:区间 [0, i] 堆有序 for (int i = len - 1; i >= 1; ) { // 把堆顶元素(当前最大)交换到数组末尾 swap(nums, 0, i); // 逐步减少堆有序的部分 i--; // 下标 0 位置下沉操作,使得区间 [0, i] 堆有序 siftDown(nums, 0, i); } return nums; } /** * 将数组整理成堆(堆有序) * * @param nums */ private void heapif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只需要从 i = (len - 1) / 2 这个位置开始逐层下移 for (int i = (len - 1) / 2; i >= 0; i--) { siftDown(nums, i, len - 1); } } /** * @param nums * @param k 当前下沉元素的下标 * @param end [0, end] 是 nums 的有效部分 */ private void siftDown(int[] nums, int k, int end) { while (2 * k + 1 <= end) { int j = 2 * k + 1; if (j + 1 <= end && nums[j + 1] > nums[j]) { j++; } if (nums[j] > nums[k]) { swap(nums, j, k); } else { break; } k = j; } } private void swap(int[] nums, int index1, int index2) { int temp = nums[index1]; nums[index1] = nums[index2]; nums[index2] = temp; } }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 \log N)$,这里 $N$ 是数组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O(1)$。

6、希尔排序(不建议多花时间了解)

希尔排序的参考资料是《算法 4》。

  • 思想来源:插入排序的优化。在插入排序里,如果靠后的数字较小,它来到前面就得交换多次。「希尔排序」改进了这种做法。带间隔地使用插入排序,直到最后「间隔」为 $1$ 的时候,就是标准的「插入排序」,此时数组里的元素已经「几乎有序」了;
  • 希尔排序的「间隔序列」其实是一个超参数,这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但是如果这是面向笔试面试,就不用了解了。

参考代码 6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希尔排序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int h = 1; // 使用 Knuth 增量序列 // 找增量的最大值 while (3 * h + 1 < len) { h = 3 * h + 1; } while (h >= 1) { // insertion sort for (int i = h; i < len; i++) { insertionForDelta(nums, h, i); } h = h / 3; } return nums; } /** * 将 nums[i] 插入到对应分组的正确位置上,其实就是将原来 1 的部分改成 gap * * @param nums * @param gap * @param i */ private void insertionForDelta(int[] nums, int gap, int i) { int temp = nums[i]; int j = i; // 注意:这里 j >= deta 的原因 while (j >= gap && nums[j - gap] > temp) { nums[j] = nums[j - gap]; j -= gap; } nums[j] = temp; } }

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只有一个范围,已经不在我能介绍的范围了。

7、冒泡排序(了解)

  • 基本思想:外层循环每一次经过两两比较,把每一轮未排定部分最大的元素放到了数组的末尾;
  • 「冒泡排序」有个特点:在遍历的过程中,提前检测到数组是有序的,从而结束排序,而不像「选择排序」那样,即使输入数据是有序的,「选择排序」依然需要「傻乎乎」地走完所有的流程。

参考代码 7

以下代码提交以后会出现超时,超时数据是规模较大的数据,一般情况下说明算法是正确的,但不高效。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冒泡排序:超时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for (int i = len - 1; i >= 0; i--) { // 先默认数组是有序的,只要发生一次交换,就必须进行下一轮比较, // 如果在内层循环中,都没有执行一次交换操作,说明此时数组已经是升序数组 boolean sorted = true; for (int j = 0; j < i; j++) { if (nums[j] > nums[j + 1]) { swap(nums, j, j + 1); sorted = false; } } if (sorted) { break; } } return nums; } private void swap(int[] nums, int index1, int index2) { int temp = nums[index1]; nums[index1] = nums[index2]; nums[index2] = temp; } }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2)$,这里 $N$ 是数组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O(1)$,使用到常数个临时变量。

3 种「非比较」的排序算法(了解,如果是面向笔试,不要花时间去研究)

特别说明:这部分算法不建议花太多去仔细研究它们的细节。如果是面向面试,了解思想即可,用到了再学。

直接放弃我个人觉得完全可以。

学习资料是《算法导论》。下面是我根据《算法导论》上介绍的内容整理出来的。

这三种排序的区别与上面的排序的特点是:一个数该放在哪里,是由这个数本身的大小决定的,它不需要经过比较。也可以认为是哈希的思想:由数值映射地址。

因此这三种算法一定需要额外的空间才能完成排序任务,时间复杂度可以提升到 $O(N)$,但适用场景不多,主要是因为使用这三种排序一定要保证输入数组的每个元素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本题)。

这三种算法还有一个特点是:都可以实现成稳定排序,无需稳定化。

我在这里只是给出了可以通过测评的代码,没有具体展开介绍了。具体想知道细节的朋友可以参考《算法导论》。

8、计数排序(了解)

「计数排序」是这三种排序算法里最好理解的,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把每个出现的数值都做一个计数,然后根据计数从小到大输出得到有序数组。

这种做法丢失了稳定性,如果是本题这种基本数据类型的话没有关系。如果是对象类型,就不能这么做了。

保持稳定性的做法是:先对计数数组做前缀和,在第 2 步往回赋值的时候,根据原始输入数组的数据从后向前赋值,前缀和数组保存了每个元素存放的下标信息(这里没有说得太细,本来这一点就不重要,也不难理解)。

参考代码 8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计数排序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OFFSET = 50000;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由于 -50000 <= A[i] <= 50000 // 因此"桶" 的大小为 50000 - (-50000) = 10_0000 // 并且设置偏移 OFFSET = 50000,目的是让每一个数都能够大于等于 0 // 这样就可以作为 count 数组的下标,查询这个数的计数 int size = 10_0000; // 计数数组 int[] count = new int[size]; // 计算计数数组 for (int num : nums) { count[num + OFFSET]++; } // 把 count 数组变成前缀和数组 for (int i = 1; i < size; i++) { count[i] += count[i - 1]; } // 先把原始数组赋值到一个临时数组里,然后回写数据 int[] temp = new int[len]; System.arraycopy(nums, 0, temp, 0, len); // 为了保证稳定性,从后向前赋值 for (int i = len - 1; i >= 0; i--) { int index = count[temp[i] + OFFSET] - 1; nums[index] = temp[i]; count[temp[i] + OFFSET]--; } return nums; } }

复杂度分析:(略,这部分内容不太重要,增加学习负担)

9、基数排序(了解)

  • 基本思路:也称为基于关键字的排序,例如针对数值排序,个位、十位、百位就是关键字。针对日期数据的排序:年、月、日、时、分、秒就是关键字。

  • 「基数排序」用到了「计数排序」。

参考代码 9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基数排序:低位优先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OFFSET = 50000;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预处理,让所有的数都大于等于 0,这样才可以使用基数排序 for (int i = 0; i < len; i++) { nums[i] += OFFSET; } // 第 1 步:找出最大的数字 int max = nums[0]; for (int num : nums) { if (num > max) { max = num; } } // 第 2 步:计算出最大的数字有几位,这个数值决定了我们要将整个数组看几遍 int maxLen = getMaxLen(max); // 计数排序需要使用的计数数组和临时数组 int[] count = new int[10]; int[] temp = new int[len]; // 表征关键字的量:除数 // 1 表示按照个位关键字排序 // 10 表示按照十位关键字排序 // 100 表示按照百位关键字排序 // 1000 表示按照千位关键字排序 int divisor = 1; // 有几位数,外层循环就得执行几次 for (int i = 0; i < maxLen; i++) { // 每一步都使用计数排序,保证排序结果是稳定的 // 这一步需要额外空间保存结果集,因此把结果保存在 temp 中 countingSort(nums, temp, divisor, len, count); // 交换 nums 和 temp 的引用,下一轮还是按照 nums 做计数排序 int[] t = nums; nums = temp; temp = t; // divisor 自增,表示采用低位优先的基数排序 divisor *= 10; } int[] res = new int[len]; for (int i = 0; i < len; i++) { res[i] = nums[i] - OFFSET; } return res; } private void countingSort(int[] nums, int[] res, int divisor, int len, int[] count) { // 1、计算计数数组 for (int i = 0; i < len; i++) { // 计算数位上的数是几,先取个位,再十位、百位 int remainder = (nums[i] / divisor) % 10; count[remainder]++; } // 2、变成前缀和数组 for (int i = 1; i < 10; i++) { count[i] += count[i - 1]; } // 3、从后向前赋值 for (int i = len - 1; i >= 0; i--) { int remainder = (nums[i] / divisor) % 10; int index = count[remainder] - 1; res[index] = nums[i]; count[remainder]--; } // 4、count 数组需要设置为 0 ,以免干扰下一次排序使用 for (int i = 0; i < 10; i++) { count[i] = 0; } } /** * 获取一个整数的最大位数 * * @param num * @return */ private int getMaxLen(int num) { int maxLen = 0; while (num > 0) { num /= 10; maxLen++; } return maxLen; } }

复杂度分析:(略,这部分内容不太重要,增加学习负担)

10、桶排序(了解)

  • 基本思路:一个坑一个萝卜,也可以一个坑多个萝卜,对每个坑排序,再拿出来,整体就有序。

参考代码 10

[]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桶排序 // 1 <= A.length <= 10000 // -50000 <= A[i] <= 50000 // 10_000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OFFSET = 50000;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第 1 步:将数据转换为 [0, 10_0000] 区间里的数 for (int i = 0; i < len; i++) { nums[i] += OFFSET; } // 第 2 步:观察数据,设置桶的个数 // 步长:步长如果设置成 10 会超出内存限制 int step = 1000; // 桶的个数 int bucketLen = 10_0000 / step; int[][] temp = new int[bucketLen + 1][len]; int[] next = new int[bucketLen + 1]; // 第 3 步:分桶 for (int num : nums) { int bucketIndex = num / step; temp[bucketIndex][next[bucketIndex]] = num; next[bucketIndex]++; } // 第 4 步:对于每个桶执行插入排序 for (int i = 0; i < bucketLen + 1; i++) { insertionSort(temp[i], next[i] - 1); } // 第 5 步:从桶里依次取出来 int[] res = new int[len]; int 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bucketLen + 1; i++) { int curLen = next[i]; for (int j = 0; j < curLen; j++) { res[index] = temp[i][j] - OFFSET; index++; } } return res; } private void insertionSort(int[] arr, int endIndex) { for (int i = 1; i <= endIndex; i++) { int temp = arr[i]; int j = i; while (j > 0 && arr[j - 1] > temp) { arr[j] = arr[j - 1]; j--; } arr[j] = temp; } } }

复杂度分析:(略,这部分内容不太重要,增加学习负担)

统计信息

通过次数 提交次数 AC比率
251366 450835 55.8%

提交历史

提交时间 提交结果 执行时间 内存消耗 语言
上一篇:
913-猫和老鼠(Cat and Mouse)
下一篇:
914-卡牌分组(X of a Kind in a Deck of Cards)
本文目录
本文目录